市农科院采用“互联网+”农业科研智能化管理系统进行农田数据采集统计 作物配上二维码 手机一扫知苗情

2015-8-29  

      市农科院分子育种实验室副主任王帮太扫二维码查看玉米品种浚单29的信息。 本报记者 岳婷婷 摄

  本报讯 (记者 岳婷婷)我叫浚单29,我的株型紧凑,株高250cm,在鹤壁完全成熟需要111天,最适宜收获的日期在9月29日至10月4日……”8月26日,记者来到市农科院试验田。在这里,每个玉米品种前面竖立的身份标识牌上,都有一个二维码,轻轻一扫,这个玉米品种的特征特性、各生育期适宜的气象条件、管理技术要点等信息一应俱全。

  市农科院党委书记郭民华告诉记者,他们在全国农业科研院所中率先使用“互联网+”农业科研智能化管理系统,大大提高了工作效率。

  数据采集省时省力

  手机扫码速知苗情

  “我院投资30多万元建设的这套系统包括品种二维码系统、玉米小区网格化管理系统、鹤壁基地与海南基地实时监控管理系统。”市农科院研究员常建智表示,市农科院鹤壁基地有试验田350亩,承担了国家863科技专项、省重点科技专项以及国家、省玉米产业技术体系等试验课题60多项。这60多项课题所研究的玉米品种划分成1万多个小区,每个小区种植一个品种,每个品种都配上了二维码系统。

  常建智说,每隔一段时间,科研人员利用田间数据采集器拍照,然后后台电脑经过分析处理产生玉米最新生长数据,与之相对应,二维码系统数据也随之跟着更新。这样一来,以前需要20名工作人员忙上一周的测量、记录、统计工作,现在3名工作人员3天就能完成。除此之外,同步更新的二维码更为科学研究提供了便利,只需用手机扫一下玉米品种身份标识牌上的二维码,就能了解苗情。

  市农科院的试验田里还实现了WiFi全覆盖,附近的农民听说后,也跑过来扫二维码,哪个玉米品种什么时候播种、施肥,什么时候浇水,扫一扫,一目了然。

  在鹤壁就能远程指导

  海南基地玉米种植

  “农业科研人员在办公室电脑中进入小区网格化管理系统,输入想要查看的玉米品种名称,10秒钟之内,就能从试验田种植的1万多个品种里,搜索到该品种的准确位置。这在以前,要在地里穿梭无数趟。与此同时,鹤壁基地和海南基地的实时监控系统,让农业科技人员留在鹤壁也可以指导海南育种基地的玉米种植,科技人员可以通过查看监控系统,了解玉米生长情况,就出现的突发问题进行在线探讨。”市农科院分子育种实验室副主任王帮太说。

  据介绍,下一步,市农科院种质资源库也可实现智能化管理,通过这个平台,可以与国内其他育种平台相结合,实现资源共享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