买高毒农药得亮身份证扫二维码能知蔬菜产地

2015-7-21  

      ——记者探访青岛农产品质量监管
      □青岛日报/青报网记者 姜慧丽
      “打造全国食品药品最安全城市”,是我市去年确定的目标。如何在源头上保障“舌尖安全”,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成为大事。
      从农田到餐桌,是一个很长的链条,涉及生产、加工、流通、消费等各个环节。去年以来,我市在农药监管、农产品生产过程控制、农产品质量追溯等方面积极探索,建立新的监管模式,不断击破质量安全的监控盲点,尽最大可能保证市民“舌尖上的安全”。
      近日,记者深入田间地头、超市商场、检测机构等,深入了解我市在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方面的情况。
管住药瓶子,护住“菜篮子”
     农药管不严、管不住,尤其是高毒农药的口子扎不死,就是最大的安全隐患。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,全市经营高毒高残留农药的单位,已由2012年的187家核减为38家。目前,我市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全部安装了监控设备,可实时进行可视化、信息化管理。通过网络化管理,对“谁在卖药、卖什么药、卖给了谁”一目了然。工作人员利用我市农药监管信息化平台,可视频监控38家高毒农药定点经营单位的经营情况。
     近日,记者在海青镇供销社农资店看到,这里经营的农药都建立了台账,特别是高毒农药实现了专柜销售、实名购买。工作人员告诉记者:“买高毒农药的农民要出示身份证,并进行购买登记。谁买的、买什么等信息一查便知。”
     在对高毒农药经营严控严管的同时,我市还加大对低毒低残留和生物农药的补贴。去年开始,我市出台政策,对低毒农药进行补贴配送。记者在即墨市采访时了解到,该市给符合补贴政策的农户发放购药卡,农户须持卡购买补贴农药。同时,该市将农产品检测与农药配送结合起来,农产品未检测或检测不合格的,取消补贴资格。
     上半年,市农委开展了禁限用农药专项整治,查获不合格农药700余公斤,清缴高毒农药62公斤,立案查处违法违规经营使用农药案件11起。下一步,各区市农业局要继续严厉打击非定点经营单位违规销售高毒农药、非法添加隐性农药成分,游商浮贩走街串巷兜售高毒农药等行为。
检测不主动,监管就被动
     投资40万元安装专用试验台,购置农残速测仪、振荡仪、执法记录仪等检测设备20台套;配备5名镇级专职监管员,并面向社会公开招聘两名农药残留检测员;设置档案室、物证存放室、农产品快速检测室、农产品质量追溯办公室……记者在海青镇农产品质量安全监管中心看到,随着瓜果蔬菜集中上市高峰期的到来,这里的工作人员忙碌起来。
     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关键在于检测。检测不主动,监管就被动。记者从市农委了解到,去年,市财政投入近1000万元,为全市76个镇(街道)全部建立了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。按照计划,今年我市将完成20万批次速检任务。
     在市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大厅,打开农产品质量安全综合监管平台,所有农产品检测结果都显示出来。据介绍,该平台与各镇农产品质量安全检测室联网。检测室检测的每批次农产品相关指标都会及时传导到综合监管平台。这些指标由检测仪自动生成,并通过系统自动传导,保证检测结果不受人为因素影响。
     记者了解到,今年春天,受问题西瓜影响,即墨市刘家庄出产的西瓜出现滞销。镇级检测中心主动为老百姓检测,并出具自检证明,保证了西瓜的销路。
     市农委相关负责人介绍,尽管检测室已建成,但部分镇(街)还存在人员不配套的情况,出现“只见牌子不见人”的现象,有的镇(街)不主动检测,不为生产企业和农户出具证明,影响了农户送检积极性。
为农产品办理“身份证”
     拿出手机,扫描一下二维码,从种植到销售的各环节信息就会“跳”出来。在盛客隆超市海青店,所有来自该集团蔬菜种植基地的蔬菜都有了专属的二维码 “身份证”。正是有了这张特殊的“身份证”,农产品生产实现了来源可追溯、去向可查证、责任可追究的全程追溯管理。
     据了解,建立农产品质量追溯体系,是国际上通行的做法。今年年底
     前,我市所有“三品一标”(无公害
     农产品、绿色食品、有机农产
     品和农产品地理标志
     的统称)基地、财政扶
     持的农业园区和合作社出产的农产品都将纳入追溯体系。
     还有比追溯体系更“高大上”的管理方式。近日,记者在莱西市鲜多多农场的蔬菜大棚内看到,棚内温湿度可即时控制。工作人员说,只有温度、湿度在特定范围内才可能发生病虫害。而智能化的平台可以自己调整棚内温、湿度,以减少病虫害的发生。
     记者了解到,通过物联网技术,市农业科技110指挥中心的专家可随时监控部分企业的生产情况。“只要打开端口,日光温室的生产情况就可一目了然。因为安装了视频设备,这些温室的实景也可即时上传。”
食品安全违法案件上半年查了2492起
食品流通抽检合格率从不足92%上升至95%以上
     □青岛日报/青报网记者 李 青
     本报讯 我市食品药品安全治理工作进展情况新闻发布会昨日举行,记者从会上获悉,今年上半年我市已查处违法案件2492起,取缔违法违规单位486家,罚没款1412万元。
     我市今年开展了 “守护舌尖安全”专项整治行动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检查食品药品生产经营单位13.3万余家次,责令整改1.06万家,查处违法案件2492起,取缔违法违规单位486家,罚没款1412万元。
     今年我市还制定实施了20条食品药品安全治理措施,形成了具有青岛特色的监管模式。在抚顺路、华中路和城阳三大批发市场分别设置了三个市场监管所,实施专人驻场式监管,并实施市场质量保证金和全国最严格的退市制度。截至目前,全市已对50余家市场经营业户实施了退市。同时实施严格的检验检测和不合格农产品销毁制度。截至目前,共检出不合格农产品100余吨,全部进行了销毁。经过一年多的治理,食品流通抽检合格率从不足92%上升至95%以上。
     上半年我市继续推行 “明厨亮灶”工程。截至目前,全市共有4752家餐饮单位实施了“明厨亮灶”工程,今年将基本实现学校食堂和中型以上餐饮单位的全覆盖。针对多数小餐饮无证的问题,我市制定了小餐饮监管办法。同时对高风险品种加强重点管控,禁止销售散装食用油、酱油和醋等重点品种;婴幼儿配方乳粉、临界保质期食品、转基因食品等必须实施专柜销售;所有餐饮单位必须对使用转基因食品实行公示,确保市民饮食安全。
     按照“互联网+食安”原则,我市开通了食品监管官方微信,启动了“校车食安课堂”工程,此外,还建设了21个常设快速检测点,为消费者提供面对面的食品快检服务。年底前,便民快检群将基本覆盖全市主要商场超市和大中型农贸市场。
高温高湿游客众多确保夏季饮食安全
市南食药创新监管见成效
□青岛日报/青报网记者 李 青 通讯员 郭 涛
     本报讯 夏季正值我市旅游旺季,市南区食药局针对区内知名景点多、游客多,高温高湿天气易发食物中毒事故的情况,采用新方法、实施新举措,认真研究当前的执法形式和执法模式,着力提高监管素质,确保监管成效。
     市南区食药局及时调整监管力量,监管形式、监管侧重点,立足抓住风险点,梳理消费线,覆盖监管面,做到辖区餐饮业户无缝隙监管,全方位覆盖;同时制定有针对性的措施,认真研究、演练,加强食品安全事故的处置,及时调整预案,方案做到方便、简洁、实效,并将方案具体化、细致化,落实到人,落实到岗;牢固树立底线意识,切实加强痕迹化监管,采用移动执法监管设备,依托智慧监管平台,实施科技化、痕迹化监管,履职尽责,避险免责。在保好底线的前提下搞好创新,不断探索新形势下食药监管的新方法、新举措,通过完善网络监管,探索部门共治,鼓励大众参与等有效途径,促进监管态势向好发展。
     市南区食药局工作人员介绍,在旅游旺季的食品药品监管工作中,市南区将采取领导下所蹲点督察、网格化监管定人定责、旅游团餐、景区周边餐饮店加大监管密度、频次等措施,立足长效监管,确保市民及游客的饮食安全。